林欣怡 // Soft:Doc Lab 清大影研室

本計劃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補助

課程
Courses

「Soft:Doc Lab」課程聚焦當代錄像論文與螢幕紀錄片的中三個影像概念:媒體筆、超級剪接與離散語碼,探討新媒體電影在跨文化技術圖像的視聽景觀中的美學質性。從這三個概念出發,開設「過程電影」、「超級剪接」、「螢幕紀錄片」三種技術形式的課程,結合電影膠片與新媒體語言進行影像創作。

©Luther Price, Number 9, 2012. Handmade photographic slide installation

 

課程將以「擴延電影」(Expended Cinema)作為起點,從觀眾在離散空間中與螢幕、投影操作設備等觀看行為的改變,理解「中介媒體」(intermedia)與場所環境的關係,進入開放形式電影(‘Open Form’ film)的討論。接續以《電影皮膚:跨文化電影、具身化和感覺機制》(The Skin of the Film)以及《觸覺之眼:觸摸與電影經驗》(The Tactile Eye: Touch and the Cinematic Experience)作為主要讀本,深入討論「觸覺影像」(tactile image)、影像中的「視觸」(haptic visuality)以及「觸覺電影」(haptic cinema)的概念,建構影像的肌理內容,每次影像文本的研讀皆有一次課堂報告或1-3分鐘的影像拍攝實踐練習。課程以無攝影機電影(cameraless film)的手工技術作為主要創作方法,參與者將生產10分鐘以內的實驗影像,於期末放映發表。

© Nguyễn Trinh Thi.Everyday’s the Seventies (2018)

 

「超級剪接」(Supercut)關注數位媒體技術如何改變了當代視覺文化的符號結構,以馬諾維奇的「軟電影」(soft cinema)作為核心,探討電影技術、資料庫美學與數位詩學相關的問題意識。同時平行傑佛瑞蕭(Jeffrey Shaw)所倡議的〈未來電影〉(future cinema)美學命題,再探電影語言與數位技術、放映介面以及敘事轉譯 的多重關係,藉此進入當代「超級剪接」(supercut)的蒙太奇語言的探測。


© Kevin B. Lee | IFFR

 

螢幕紀錄片(Screen Documentary)為新媒體導演Kevin B. Lee以及其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同事所倡議的電影實踐,「以螢幕捕捉技術將電腦螢幕視為攝影機鏡頭,桌面紀錄片試圖描繪和質疑我們透過電腦螢幕探索世界的方式。」桌面紀錄片延續了「拾得電影」(Found Footage Film)的血統,將已存在的影像材料進行重新語境化,不同的是,這些「拾得底片」,從現實場所移至「雲端」。「跨文化電影」將以桌面紀錄片作為方法,探問在巨型數據資料的後媒體時代,勞拉(Laura U. Marks)倡議的跨文化電影,在面對雲端糾纏、大數據、後數據、新媒體、資料庫、巨型網路的影像流中,一種身體感廢除的檔案影像,如何回應跨文化主體的建構?依循這樣的提問,課程將以Kevin B. Lee作品〈法羅基:對抗影像〉(Harun Farocki: The Counter-Image)作為提問的起點。課程將以三階段進行:讀本與桌面紀錄片選介分析導讀、個人桌面紀錄片製作、放映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