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 // Soft:Doc Lab 清大影研室

本計劃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補助

// Soft : Doc #2
// LH, SOLID, LETTERS, VOYANT
// 堅固・書信・通靈者 影研會
活動紀錄

// 放映導演:Louis Henderson
// 主持:林欣怡 副教授

This is a film that takes place.
In between a hard place, a hard drive, and an imaginary,
a soft space – the cloud that holds my data.
And in the soft grey matter, Contained within the head.

LH.jpeg

路易斯.韓德森 Louis Henderson

Target Director

路易斯.亨德森是一名導演,他目前正試圖找尋與人們合作的新途徑,透過考古學方法,質問當今由種族資本主義和歐洲殖民計劃源遠流長的歷史所定義的全球狀況。2007年畢業於倫敦傳媒學院,並於2016年獲得歐洲視覺藝術學院的藝術研究高等文憑。2017年起,亨德森於藝術家團體「The Living and the Dead Ensemble」工作。

Louis Henderson is a filmmaker who is currently trying to find new ways of working with people to address and question our current global condition defined by racial capitalism and ever-present histories of the European colonial project. The working method is archaeological. Henderson graduated from the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2007) and has a Superior Diploma in Research in Art from the European School of Visual Arts (2016). Since 2017, Henderson has been working within the artist group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Ensemble.

// 通靈者書信(Lettres du Voyant)

 

2013 | 00:40:00 | 英文 | 彩色 | 立體聲 | 16:9 | HD video

奪回從我們身上偷走的黃金,這是我們行動的目標。

《通靈者書信》是一部關於迦納通靈術和當代科技的「劇情紀錄片」(documentary-fiction),試圖揭示一種混合了巫毒術、名為「Sakawa」的網路詐騙真相。《通靈者書信》將詐騙者的故事追溯至迦納的獨立時期,視「Sakawa」為一種反新殖民的抵抗形式,這部電影以穿過數位化礦道的網路旅行為手段,將觀眾帶領至電影中的每個現場,例如:金礦、電子垃圾場、巫毒儀式或迪斯可舞會。劇中一名角色透過朗讀他寄給導演的書信,述說關於迦納、黃金和技術的殖民歷史。

“To take back the gold that was stolen from us – this is the object of our actions.”

 

Lettres du Voyant is a documentary-fiction about spiritism and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Ghana that attempts to uncover some truths about a mysterious practice called “Sakawa” – internet scams mixed with voodoo magic. Tracing back the scammers’ stories to the times of Ghanaian independence, the film proposes Sakawa as a form of anti-neocolonial resistance. The film takes the form of a voyage through a network of digitised mine shafts that lead the viewer to each of the film’s locations ; a gold mine, an e-waste dump, a voodoo ritual or a discotheque for example. A character recounts a story through reading a series of letters that he has written to the film’s author – letters that speak about the colonial history of Ghana, of gold, of technology.

// 一切堅固(All that is Solid)


2014 | 00:15:43 | 英文 | 黑白和彩色 | 立體聲 | 16:9 | HD video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清醒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相互的關係。
— 卡爾.馬克思

隨著科技在過度開發的世界中向前推進,大量成堆的舊電腦被棄置和回收,送往西非海岸,最終被扔進了迦納阿克拉市的「Agbogbloshie」垃圾場。年輕人回收剛抵達的電子垃圾,他們破壞並焚燒塑料外殼以提取其中的貴金屬。最終,這些金屬被變賣、熔化並重新加工為新的商品——這是一個奇怪的回收系統,是一種藉非洲人在歐洲的材料中尋找礦物資源,而產生的一種逆反新殖民主義的採掘。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all that is holy is profaned, and man is at last compelled to face with sober senses his real conditions of life, and his relations with his kind.” — Karl Marx

 


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ushes forward in the overdeveloped world, enormous piles of obsolete computers are thrown away and recycled. Pushed out of sight and sent to the coast of West Africa these computers end up in waste grounds such as Agbogbloshie in Accra, Ghana. On arrival the e-waste is recuperated by young men, who break and burn the plastic casings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precious metals contained within. Eventually the metals are sold, melted and reformed into new objects to be sold – it is a strange system of recycling, a kind of reverse neocolonial mining, whereby the African is search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materials of Europe.

影研會紀錄

// 主持人:林欣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副教授  // 特別感謝:劉紀蕙教授
// 日期:2021.12/07 (Thu.). 時間:16:35–17:50 // 地點:人社一館 IAA HA315教室
// 側記文字整理:林玟君 // 攝影:沈昕皜、柯祖皓  // 英文翻譯:劉培安.沈昕皜  // 刊物設計:粘力元

// 參與者:曾涵生、沈昕皜、柯祖皓、林玟君、劉培安、賴聖芸、吳玶萭、岳詩傑、顏瑋辰、蔡沛軒、王竣恆、楊馥嘉、勞泓理、游婷雯、黃偉浚、郝從恩、周小詣

 

林欣怡/主持人 :

本次影研會的討論核心是路易斯.韓德森導演兩部在西非拍攝的作品〈通靈者書信〉與〈一切堅固〉,前者可說是後者的「前身」,以比較常見的紀錄片樣式呈現,後者則明顯以桌面/螢幕紀錄片的手法開展出不同的影像語法。在我剛剛進行的演講裡面有提出一些關於兩部片相應的觀看的方法。例如多點民族誌(multi-sited ethnography)如何面對「深描—離散」兩種相異情狀的問題、我試著透過「文化跨碼」、「軟紀錄片」以及離散採樣幾種術語的提陳,追問新舊媒體如何從「文化轉譯」直面全球化流動語境等,作為進入軟紀錄片、軟場景的切點。另外包含在韓德森的演講〈泛靈論是唯物主義唯一合理的版本〉( Animism is the Only Sensible Version of Materialism, 2017)中,他引述了巴西人類學者卡斯特羅(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關於泛靈論與唯物主義這兩種相異的知識論的碰撞或交疊:泛靈論作為一種身體和心智的共同經驗是唯物主義可以透過感官來理解,這種理解是最清晰也是唯一的方法。兩部作品用考古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待迦納的殖民歷史。藉由閱讀迦納電腦與網路技術的某些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尋找貴金屬的方法交織在一起。在作品中,泛靈論作為一種思想和實踐的形式被假定為一種抵抗新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方法。他接著引述德勒茲在電影2關於「電影、身體與大腦、思維」章節中著名的「給我一個身體」(give me a body then)論點:「給我一個身體吧,這是一個哲學式顛覆的通式,身體不再是會使得思維發生分裂的障礙,並非作為思考所必須超越的障礙,相反地,身體是思維能達到非思(生命)而投身或必須投入者。這並非指身體去思考,而是一具執迷、固執的身體,它迫使思考。…思考就是學習不思考的身體所能從事者。電影正是直接『通過』身體(而非『藉由』)身體而完成與精神思維的締結。所以給我一個身體吧,首先就是將攝影機『安裝』在一具日常身體。

 

這是一種「思維—電影—身體」的連結,將攝影機安裝在一具日常身體中,他不再跟隨或捕捉日常身體,而是讓身體通過。將攝影機安裝在身體上,脫離腳架,身體不再是一個「角色」或「工具」,因此我們將有一種「具身影像」(embody image),或者說,一種泛靈影像。韓德森也提到法國民族誌導演胡許(Jean Ruch)關於「電影—恍惚」(cine-trance)方法所生產的影像,即是一種具身影像。胡許提到這些拍攝對象正在等待「靈」安裝/附身在他們身體中,而「拍攝/攝影機」啟動、激發了儀式與附身事件的發生。其作品中關於拍攝對象的轉化、通訊過程與追索。所有的物皆有主體性,如果萬物皆有靈,我們與萬物的差異是身體這個「物質」,面對殖民這樣「壓迫」的感受,讓身體恍惚出神則是一種抵抗。而電影,則是一種場所,提供多種視角共享出神的集體裝配,以特定的觀看方式進入共享出神,從重新思考主體性、物質和集體的建構。這種「特定的觀看方式」,是他作品的蒙太奇創建方略。通靈者書信透過結合Sakawa巫毒詛咒與網路詐騙的兩個軸線去啟動某種特定的觀看,更進一步,韓德森延伸這樣的「電影—恍惚」、出神狀態到「觀影模式」中,強調〈一切堅固〉或者〈通靈者書信〉試圖啟動的,便是此種出神的、恍惚的「觀看」,或者,電影也從觀者身體「通過」的出神觀看。

劉紀蕙教授 :

我注意到的是影片前後跟內部的悖論。有一段落提到 “Know your past” 而不是 “Know yourself”;要認識你的歷史,而不是你自己。但是影像前後都將歷史與當前並置,那形成一個很大的諷刺,因為迦納在獨立的時候第一任總統是著名的後殖民理論者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他和共產世界都有很好的關係。從英殖民時期的黃金海岸,以及殖民者從貴重金屬到稀土的 extraction、擷取以及採擷(mining),還包括了網路數據的資訊探勘(兩種mining),可以看到殖民這個結構持續在重複自身。

影片中總統的演講聲持續進行,我們同時看到當地的年輕人在網咖或娛樂場所沉迷,但實際上廢棄的晶片原料所造成的污染持續的傷害這些年輕人,這樣的處境跟過去不管是煤礦或者是金礦的礦工一樣的。但在日常生活的人,不會看到這些被殖民者和自身重複殖民的這個處境。另外一個關於sacrifice的場景,也是剛才的同學提到的,我覺得是非常大的諷刺。同樣是他們被犧牲,這些人民跟subalterns被犧牲,可是其他人仍是要求他們可被應許。雖然原住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在物種之間仍然是不平等的一種對待關係。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系統)
共同主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感官實驗室.跨文化電影研究

Organizers|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IICS-UST),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IACS-UST)
Co-organizers|Sensory Lab NYCU, Intercultural Cinema Studies NY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