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研究影像
Focus: Images Studying Images,
A Critical Distance
人人都可以製作影像的世界時,
這對影像生產和影像意義
意味著什麼?
When we live in a world in which theoretically anyone can make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production of images and the meaning of images?
// Soft:Doc // KBL:F // 軟紀錄片 // 凱文李:法羅基 影研會
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 1944-2014)生前製作了120多部電影、電視節目和錄像作品,可他對媒體領域的巨大影響卻尚未得到充分的體現。2017年起,凱文・李(Kevin B. Lee)於柏林法羅基學院(HaFi.)擔任首位駐村藝術家,為歌德學院和HaFi.駐村計畫製作了一系列關於法羅基的錄像論文(video essay)。李的錄像論文採用法羅基「影像研究影像」(images studying images)之策略,應用桌面紀錄片和「錄像詞典學」(videographic lexicography)等新穎方法,探索法羅基其艱鉅複雜的作品群。
Harun Farocki (1944–2014) produced over 120 works of film, television, and video art, but his immense impact on the media landscape has yet to be fully appreciated. Following his tenure as the first artist-in-residence of the newly formed Harun Farocki Institut in Berlin, Kevin B. Lee produced a series of video essays on Farocki for the Goethe-Institut. Lee’s video essays adopt Farocki’s own strategy of “images studying images” to explore the latter’s formidable oeuvre, applying such novel approaches as desktop documentary and videographic lexicography.
本次放映將呈現凱文・李
《Learning Farocki》系列三部曲:
.Harun Farocki: The Counter-Image, 2018, 11’
.Harun Farocki: Lexicon, 2018, 13’
.Harun Farocki: Presented, 2018, 11’
This screening will present Kevin B. Lee’s
“Learning Farocki” trilogy:
.Harun Farocki: The Counter-Image, 2018, 11’
.Harun Farocki: Lexicon, 2018, 13’
.Harun Farocki: Presented, 2018, 11’

// Kevin B. Lee
導演
凱文.李是一名導演、媒體藝術家和評論家。製作超過 360 部探索電影和媒體的錄像論文,屢獲殊榮的《變形金剛:預製》引入了「桌面紀錄片」格式,並被視聽(Sight & Sound)評為 2014 年最佳紀錄片之一。凱文是 2017 年柏林法羅基學院的駐村藝術家。2019 年,他受歌德學院委託製作了《學習法羅基》一系列關於哈倫.法羅基的錄像論文。他目前是斯圖加特梅茲學院(Merz Akademi)跨媒體出版(Crossmedia Publishing)的教授。2022 年起,他將在瑞士義大利語區大學(USI)出任盧卡諾影展(Locarno Film Festival)的教授。
Film Director
Kevin B. Lee is a filmmaker, media artist, and critic. He has produced over 360 video essays exploring film and media. His award-winning Transformers: The Premake introduced the “desktop documentary” format and was named one of the best documentaries of 2014 by Sight & Sound. He was 2017 Artist in Residence of the Harun Farocki Institut in Berlin. In 2019 he produced “Learning Farocki”, a series of video essays on Harun Farocki, commissioned by the Goethe Institut. He is currently Professor of Crossmedia Publishing at Merz Akademie, Stuttgart. Beginning in 2022 he will be the Locarno Film Festival Professor for the Future of Cinema and the Audiovisual Arts at Università della Svizzera italiana (USI).
// Soft:Doc — KBL:F
// 放映導演:Kevin B. Lee // 主持:林欣怡 副教授
// 日期:11/05 (Fri.). 時間:14:20~16:20 // 地點:人社一館HA315教室
//Sign In & Intro.
14:00~14:20 入場簽到 14:20~14:30 主持人活動簡介
//Screening.
{ 14:31~14:41 Harun Farocki: The Counter-Image
14:41~14:54 Harun Farocki: Lexicon
14:54~15:05 Harun Farocki: Presented }
// 15:25~16:20 映後討論
// The screening will be followed by a Q&A











林欣怡/主持人 :
本次影研會的討論核心是「錄像論文」(Video Essay),這個看似近年才大量出現的影像格式,其實與「論文電影」(Essay Film)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或者說是在當代新媒體發展之下的另一種論文電影格式。兩者形式的共同在於它對語言、圖像和聲音的重視程度是一致的。亦即,圖像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說明文字,文字不僅僅說明圖像。我先就幾個討論錄像論文的研究論點、相關定義與平台進行介紹,給出輪廓或切點。
論文電影研究者布雷斯藍(John Bresland)在〈關於錄像論文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the Video Essay)一文中論及:「電影是視覺的,論文不是。電影是合作的,論文不是。電影需要大筆資金,而論文文章成本低、收益也低。論文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如果你想製作你的電影,首先需要資金、發行商。今天要製作小規模的個人電影,你可以用數位相機拍攝、接著上傳到免費共享影像的網站。數位技術扁平化許多距離…我稱此為『錄像論文』,因為多數人將電影體驗為『錄像』,而不是電影。」而媒體學者比諾托(Johannes Binotto)在〈錄像論文:作為干預展示〉(Videoessays : Zeigen als intervention, 2021)中亦指出「錄像不僅僅是一種證據,它是一種視聽形式的論證策略…網路上影像材料的剪輯不僅是為了說明,而是形成一個論點。不僅要讓「源始」影像說話,還要讓影像呈現它自己。…Agnès Varda、Chris Marker、Jean-Luc Godard、Harun Farocki 和 Hartmut Bitomsky等導演,都是錄像論文導演的先驅。…錄像論文擁有自己的觀看機器與工作機器,透過搜尋開展內容,是某種行動研究。錄像論文也藉由破壞圖像和聲音來檢索檔案,構成新的閱讀蒙太奇,一如白南準對電視和錄像的實驗。」比諾托強調錄像論文如果作為教學研究行動,那麼整個關注的結構會形成非單一知識傳輸的教學,而是教學者與參與者共同的影像「實驗」。另外,「Video Essay Podcast」網路平台便是匯聚了多元多種的錄像論文作品與討論,專注於錄像理論批判與實踐。其中由本次影研會標靶導演Kevin B. Lee與Cydnii Wilde Harris、Will DiGravio共同線上策展的〈Black Lives Matter Video Essay Playlist〉,則收錄了許多關於有色人種命題的錄像論文,或使用媒體對媒體進行批判性思考的作品。
循此種種,無論是錄像論文或者桌面/螢幕紀錄片,皆構造了「自我分析技術、電影生產技術、表演性、拆解影像」等所組構而成的影像辯證結構,而這樣的結構在學術界—流行話語—實驗藝術語境等面向都以不同的格式樣式提陳出相異的影像美學。我們可以在《[in]Transition 電影與媒體研究》這個關於錄像論文和活動影像研究的線上學術期刊中,閱讀到許多關注數位技術與電影、動態圖像研究的新模式,以及媒體學者使用動態圖像聲音進行「寫作」。這次放映的Kevin B. Lee《Learning Farocki》系列三部曲是錄像論文的「學術樣式」,然其在發動網路媒體進行多重多角複線研論的行動,無疑是批判、實驗且實踐的。
劉紀蕙教授:
我想到幾個問題,這個脈絡在法國會回到高達(Jean-Luc Godard),或更早的《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 1930)。這個脈絡強調並不是要「講故事」,尤其高達後期用影像疊合去討論內部的語法(grammar)而不只是蒙太奇(montage)。它會激發不同的感官。就像《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 1988-1998)他把整個戰爭、歷史、愛情或電影都放在裡面成為一系列的影像。我們回來看中國或台灣是不是比較缺乏「元影像」(meta-image)去反思影像? 台灣社會似乎太強調敘事narrative,並且努力給出各種說故事的方法。在這種競爭底下,我們的影像製作者似乎需要去超越、或者反思一種跟社會平行的影像,尤其當影像已經數位化,如何在這樣製作影像的二十一世紀去反思這些影像滲透到生活中的事情?我也在想台灣的藝術家哪些比較靠近呢?
另外是剛才同學提問「談影像是不是只能夠用影像來談,不能夠用文字?」或是在看錄像的時候,關於「論文」(thesis、essay )這部分的討論。我們知道無論是視覺藝術、裝置藝術或者影像、電影作品都有一個「thesis」,只是有時候太藉由敘事去「論述」影像,尤其是「道德」(moral)。但「論述」不能透過文字嗎?如果影像呈現multi-sensory 的思辨性又有感官性,如何呈現?這牽涉到我們如何去進入理解,也是包括如何重構、評斷(evaluate)和批判,亦即我們言說的方式(way of saying),而這部分不能夠沒有文字,但文字也不能夠取代影像。我補充這兩點。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系統)
共同主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感官實驗室.跨文化電影研究
Organizers|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IICS-UST),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IACS-UST)
Co-organizers|Sensory Lab NYCU, Intercultural Cinema Studies NYCU